歷史沿革
2006年 生態旅遊、環境生態研究所成立
2008年 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成立
2017年 生態 科學與技術學系更名 為「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
2020年 生態旅遊研究所與環境生態研究所合併 更名為「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班」 分別為「環境生態組」及「環境教育暨生態旅遊組」
2025年 「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班」 取消分組更新為"生態暨環境資源學系設有學士班及碩士班"
教育目標
♥ 學士班
培育『具備生態學與環境科學理論和技術之專業人才』,包括:
- 生態科學與生態保育人才
- 環境資源管理與復育人才
- 環境教育與生態旅遊人才
♥ 碩士班
培育『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領域之專業與研究人才,滿足社會在生態保育、環境管理與環境復育等方面實務與科學研究的人才需求』,及『從事旅遊經營管理以及生態導覽解說與教育之專業人才,包括:
- 生態學研究人才;自然保育人才;環境復育人才
- 環境教育與生態導覽人才;生態旅遊資源調查與規劃人才;生態旅遊經營與管理人才
未來出路
♥ 升學進修:
- 本系碩士班
- 生態學類、生命科學類、環境管理類、自然資源類、環境教育類、生態旅遊類相關研究所
♥ 就業市場:
- 公職:(中央或地方):國家公園、林保署、特生中心、各大試驗中心等等,以及農業類、觀光類、環保類(環保署、環保局等),動物園(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等)與自然加註小學教師等等
發展方向
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與開發對地球生態環境與資源已經造成嚴重的破壞,造成生活環境品質的不良、食物安全問題、生物多樣性的降低及氣候變遷等。在已開發國家中,對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的重視已經逐漸爬升為社會主流;在臺灣,對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的重視也有同樣的趨勢。
本系教師參與各項研究與產業的最新發展,包括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展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生態檢核的發展與研究、底泥環境標準的發展、國土生態綠網及環境教育桌遊的發展等。
課程特色
本系課程特色包括有生態環境議題導讀課程介紹生態環境議題與實務;專題研究統整課程增強學生就業的科學能力與撰寫能力;生態調查統整課程加強生物辨識與生態調查操作能力;移地教學課程提供學生瞭解國際狀況的機會;產業與實務課程讓學生瞭解產業最新發展、就業狀況及需要培養的能力;實習課程讓學生在產官學界學習;系所演講提供學生瞭解研究與產業上的最新發展。
學生學習
本系課程規劃分為核心課程、選修(學群)課程,內容充實豐富。教學特色緊密結合課程教學與教學實務,以核心課程搭配選修課程(大量戶外教學與生態調查課程)。本系亦規劃專題實習、生態環境職涯發展入門與生態顧問實務入門等課程讓同學到相關產官學界實習、讓學生了解職涯發展所需面對的各種問題並提供最新產業發展與知識,縮短學用落差。本校為一所綜合性大學,除專業課程外,學生亦可選修不同學系之課程及通識課程,或是另外雙學位與輔系,擴充學生知識廣度與增進大學生畢業後就業機會。
未來出路
♥ 就業市場:
- 非政府組織(NGO): 環保團體(台灣環保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環境教育協會、荒野保護協會等)、動物保護組織(各縣市局動物防疫保護處、關懷流浪動物協會、各縣市動物保育協會等)、自然教育中心與遊憩區(東眼山、羅東、八仙山、奧萬大、池南、觸口、知本、雙流、杉林溪、溪頭等)
- 企業機構: 生物檢核、環評作業之生態顧問公司、環境工程與檢測顧問公司、開發與工程規劃顧問公司等等,以及休閒生態旅遊事業、環境教育公司、各大企業之ESG部門